推荐
热门
详情
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
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
作者简介:陈沛沛,女,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,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,从事文献检索教学和研究工作。
在中国儒、道、佛三大传统文化中,儒家致力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,佛家力图超脱现世,只有道家将生命科学提到中心位置,以健康长寿为己任。孔子“罕言天道”,主张“吾命在天”,对生老病死取听之任之的超然态度;佛知道弟子“不可得为世间意”,而应专心慈航彼岸,善修来世;老子则说:“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”,认为圣人不生病,是因为了解病源,认真对待疾病的结果。而提高生命质量,延长生命期限,则是道家关心的首要问题。《抱扑子》首先提出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,表达了人类通过某种手段战胜死亡的意志。笔者在研究道家膳食养生与中医食疗学的关系时发现,道家文化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清静无为”的思想对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和发展,有着深刻的影响。! 道医与“食治”道教产生后,有许多道士都兼通医学。道士们为实现道家延年益寿的目标,将道家文化的精髓贯穿于饮食养生实践的始终,身体力行地发展了中医食疗学。他们中成为名家、大家的,世人皆知有葛洪、陶弘景、孙思邈、皇甫谧、曹歙、道弘道人、陈延之等人。这些人既是医家又是道教学者,即所谓“道医”。道在中医临床实践中,均不同程度地强调“食治”,主张或以食入药,或以食疗病,或以食摄身;或叙于病治之末,或论于专著之内,而且一致认为,将“食疗”与“药疗”相结合才是上工之术,强调要把饮食养生引进治病养生的领域,将“食治”放在医治疾病的重要位置。道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名医孙思邈。孙氏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设立“食治”专篇,提出“安生之本,必资以食,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生存也”,“食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以资气血。若能用食平疴、释情谴疾者,可谓良工”,主张“凡欲治病,先以食疗,即食疗不愈,后乃用药尔。”他还在《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》中强调:“君夫有疾,期先命食以疗之,食疗不愈,然后用药。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”,文中食治重于药治的思想清晰可见。书中还介绍了食疗食物的内容,包括食物性能、食用价值、医疗效能等方面。孙氏在倡导“食治”的基础上,又大胆实践“以脏补脏”的理论,即服食各种动物的脏器组织用于治疗疾病,大开了动物内脏性食物临床应用之先河。现代食疗科学认为,动物内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,对那些久病体虚之人,食之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。由于孙氏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,唐末的食疗养生极为盛行,并产生了我国现存第一部食疗专著《食疗本草》。
" 食疗与“天人合一”
道家饮食观始终贯穿着“人与天地参”的理论,讲求“天人合一”。孙氏的“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生存”的观念,强调的就是“知食宜”。所谓“知食宜”,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、环境的不同、体质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属性,实施“食养”或“食治”的规律。这种
“天人合一”的饮食观与中医学因人、因时、因地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。
“知食宜”之季节观
《摄生消息论》对四季饮食养生有精辟的论述,认为“当春之时,食味宜减酸益甘,以养脾气⋯⋯饭酒不可过多,米面团饼,不可多食,致伤脾胃,难以消化⋯⋯当夏饮食之味,宜减苦增辛,以养肺心气⋯⋯当秋之时,饮食之味,宜减辛增酸,以养肝气⋯⋯冬月肾水味咸,恐水克火,心受病尔,故宜养心”。《西山群仙会真记》更是明确记载:“春肝旺脾弱则养脾,食甘味,五谷中梗米,五果中枣肉,五畜中牛肉,五菜中葵菜⋯⋯夏心旺肺弱则养肺,食辛物,五谷中黄黍,五果中桃子,五畜中鸡肉,五菜中葱菜⋯⋯秋肺旺肝弱则养肝,食酸物,五谷中豆,五果中李子,五畜中犬肉,五菜中霍菜⋯⋯冬肾旺心弱则养心,食苦物,五谷小麦,五果中橘子,五畜中羊肉,五菜中薤菜”。道医这种将四季变化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的养生观,促进了中医理论“四时五脏阴阳”的“藏象学说”的发展。后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“四季五补”的治疗原则。(即春季补肝,夏季清补,长夏淡补,秋季平补,冬季温补)。现代中医食疗学认为,饮食五味是人与自然界最密切联系的方面之一。自然界由动植食物所构成的五味饮食,其变化不可胜数,人体的五脏六腑对五味饮食也各有不同的亲和力,四季的变化强烈的影响着五脏对五味的摄取。不同季节食入不同的食物,肌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,或营养肌体,或改变其生理特性,或引起特殊的病变。由此可见,道医的“知食宜”之季节的观念,与现代中医食疗学中饮食要顺应四季对五脏影响的理论,是一致的。
“知食宜”之环境观
道医对“知食宜”之环境的认识,主要是指地理环境。地区不同,饮食调理也不同,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,应多吃柔润食物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,则应多吃辛辣食物。只有因地施膳,才能祛病延年。在“食治”实践中,要懂得不同的地理环境易患的疾病,并正确辨因施食,才能取得好的疗效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曰:“故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。鱼盐之地,海滨傍水,其民食鱼而嗜咸 鱼者使人热中,盐者,胜血。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为痈疡。”“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处,天地之所收引也。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,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,故邪不能伤其形体,其病生于内。”“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。其地高陵居,风寒冰冽,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藏寒生满病。”“南方者,天地所长养,阳之所盛处也。其地下,水土弱,雾露之所聚也。其民嗜酸而食胕,故其民皆疏理而赤色,其病挛痹。”“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。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。”这是古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真实记录,说明大自然通过饮食五味对人产生的影响和改变,说明现代中医食疗学对环境因素导致的地方性疾病,食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。这与早期道医的认识是一致的。
“知食宜”之环境还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。例如,矿山开采、隧道挖掘、陶瓷生产中产生的粉尘,极易导致“矽肺病”。现代对“矽肺病”的研究发现,多食罗卜能清除矽尘使之随痰液排出使肺部纤维化逆转;多食海带有助于矽结节软化、排泄及消散;多食
菠菜、冬瓜可改善肺部血液循环,排除矽尘,预防矽肺形成;另有黑木耳、芹菜、荸荠、蘑菇等均亦可消除尘毒,防止吞噬细胞变性和坏死,防止淋巴管炎和阻止纤维性变化及矽结节形成。因特殊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还有放射病、高频微波损伤、铅中毒、汞中毒、砷中毒、苯中毒等,只要辨证施食、辨因施食得当,均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“知食宜”之体质观
道医认为,不同体质对食物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,如体胖者远肥腻,多清淡;体瘦者远香燥,多滋阴生津。阳盛实热之人,宜清热泻火之饮食,阳虚有寒之人,宜温热养阳之饮食。对患有疾病的人,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、阴阳偏盛,结合食物的五味、四气、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。现代食疗学认为,食物与个体的适应性,是一个包括物理、化学、生化、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。由于个体差异,少数人即使对一般食物也会产生不适,最常见的就是食物过敏。英国曾报道有对名偏头痛者的调查,发现其中人有食物过敏反应,停止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后,偏头痛消失。此后又检测了牛奶、蛋品、巧克力、咖啡、水果、鱼类、小麦、水生贝壳、肉类等,结果表明,"% 个偏头痛患者平均每人对其中三种食物有过敏反应。婴儿常有对牛乳的变态反应,是由于牛奶中较大的蛋白质颗粒可以渗入粘膜而引起过敏反应。此外,还有食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和菠萝过敏症等。因此临床“食治”因人而宜,才会有好的效果。“知食宜”之季节观、环境观和体质观,均体现了道家饮食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顺应自然”的观念,至今对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。
食养与清净无为
老子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由此可见,道家饮食观与世俗饮食观的最大区别,是前者认为饮食的生理功能不如宗教功能,即所谓“食为行道,不为益身”。道教饮食的目的不是满足口腹之欲,而是为了修行长寿。因此道家的饮食观属于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,这种饮食观具体表现在倡导“服石与炼丹”及反对“虐生”两个方面。倡导“服石与炼丹”。所谓“服石”,是指内服矿物类药物,如石钟乳、石胆、曾青、禹余粮、白石英、紫石英、赤石脂等,古时列为能“轻身益气、不老延年”的上品药。“炼丹”是指人工炼制的金丹。服石和炼丹的区别,在于“石”是指自然矿物,“丹”则是指矿物的人工炼制品。道家学者认为,植物、动物类食物只能果腹养生,要长生不老,必须服食“清净”的自然金石和人工炼制的“纯净”金丹。因此,魏晋时期“服石”、“炼丹”成风,与道家学者追求“清净”的求“仙”求“道”的饮食观大有关系。古时“服石”的突出的特点是“服散”之风盛行。所谓“服散”,是指服“寒食散”而言。“寒食散”是由石钟乳、紫石英、白石英、石硫磺、赤石脂组成的散剂,其服法很特别:必须以寒食、寒衣、寒浴、寒卧并佐以温酒来散发石药在体内发作的药性。皇甫谧在其《寒食散论》中论述“寒食散”有三大功能:依次为补虚、长寿、增强性功能。最初是补虚,以强壮剂行世;后来发展为长寿,秦承祖说:“夫寒食之药,故实制作之英华,群方之领袖,虽未能腾云飞骨,练筋易髓,至于辅身养寿,无所与让。”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医心方》认为,能使弱者复壮者,当可延年,故而无病之人服“寒食散”多希图延年益寿。孙思邈说:“有贪饵五石,以求房中之乐”。由此可知,“寒食散”确实曾经被当作房中药对待。由于服散失其节度,故因服石后中毒而致残丧命者日益增多。道弘道人著有《解散对治方》,首创石药与植物“相对”、“相动”理论,将服石后的散发症状同植物、脏腑特异的联系起来。道医葛洪、秦承祖、曹歙、陈延之、皇甫谧等人也都有相关论述保留在《诸病源候论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医心方》等医学著作之中,其中以皇甫谧的《寒食散论》最具代表性。道家倡导的炼丹术,是通过炼制某些自然矿石或金属,得到“神丹”或人工金银等长生不老药,因而又有“金丹术”、“炼金术”、“黄白术”之称。炼丹术是在服石基础上产生的,“炼丹”的最初含义是炼丹砂,而丹砂正是服石的首选之品。由于炼丹道士往往兼修医药,也有不少医生参与炼丹,葛洪和陶弘景就是典型的代表。葛洪所著《抱扑子·内篇》专设“遐览”、“仙药”、“金丹”、“黄白”诸篇,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、多种炼丹药物和炼丹方法,还从实践中概括了元素循环的思想。现代化学技术证明,古代道家炼制的金丹,主要是有毒的汞、铅、砷、硫化合物,所以历代服食丹砂中毒丧生者史不绝书。炼丹术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方术失败了,但对于外用丹药治疗外科疾患却取得了成功。外用丹药用治骨髓炎、骨结核、淋巴结核,在外科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因此,在后来的医学史上,炼制外用丹药成了炼丹术的主流。
综上所述,道家倡导服石炼丹,是道家“清净”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具体体现。虽然其中有一些迷信成分,却也不乏合理的养生因素,对后世的饮食养生颇有启发。
反对“虐生”
“清净无为”之“为”,道家是这样认识的:“为”是为了私人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强而行之,所以是有求于人的;“无为”是听任事物顺应其自然之理而成就之。要作到“无为”,就必须取法乎自然,顺应自然规律。在饮食养生的观念上,对禽兽的选择、屠宰方法、饲养环境等,都主张尊重生命,遵循规律,善待动物。在古代,人们为了追求享受,产生了一种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择手段虐待动物的现象,尤以明代为甚。明代笔记中曾记载:“昔有一人,善制鹅掌。每豢养肥鹅将杀,先熬沸油一盂,投以鹅足,鹅痛欲绝,则纵之池中,任其跳跃。已而复擒复纵,炮瀹如初。若是者数回,则其为掌也,丰美甘甜,厚可经寸,是食中异品也”。炙甲鱼如同炮烙刑,把甲鱼头套在炙烤器的上端,让甲鱼身在锅里烟熏火燎,甲鱼受不住灼热的煎熬,张嘴喘息,厨师趁机灌进油盐酱醋,让作料浸透全身。这种残忍行径,现代人丝毫未见收敛。如有人为了牟取暴利,故意给待宰杀的牛注水,他们将水管从牛的鼻腔注水,直到牛两眼流泪、口鼻流血倒地而死。有些家禽养殖场,条件极差,家禽在这种集约密集的环境中生存,极易患病。这种“虐生”动物的极端做法,不仅是道家所“不为”,也是儒家“守礼”、佛家“戒杀”在饮食养生方面之“不为”。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,动物在受虐待的过程中,体内会产生应激反应,如快速分泌激素或其他。这些分泌物可能是有害的,人吃了以后会产生疾病;动物集约式的饲养,可致自身免疫力低下,易感染病菌,食后也易产生疾病。当前流行的$%$&’、口蹄疫、疯牛病、禽流感等凶猛的疫病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。专家们认为,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昏迷,体内没有应激反应;若在二氧化碳状态下昏迷,体内会产生应激反应。因此,动物的宰杀是虐杀还是安乐死,直接关系到人类食后是有益健康还是有损健康的问题。
道家饮食观中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清净无为”的思想,曾对古代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,也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。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,道家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清净无为”思想表达的“知食宜”、“服石与炼丹”、“反对虐生”的饮食养生观,适应了人们要“吃出健康”、“吃出长寿”的需求,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、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。同时其本身也蕴藏着大量的科学信息。因此,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道家的饮食思想,对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参考文献:
[(]维健) 中医饮食营养学) 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简史[*]) 上海:上
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(++#)
[#]钱伯文) 中国食疗学) 我国食疗专著和有关文献介绍[*]) 上海:
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(+,-)
[!]王晓) 道教服食药与中医食疗[.]) 中国道教,#//!,(())
[0]金炳镐) 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[.]) 黑龙江民族丛刊,#//(,(0))
(收稿日期:!""# $ "% $ "& 编辑:冀振华)
· 10 ·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#//0年第1卷第0期
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
作者: 陈沛沛
作者单位: 湖北中医学院,湖北,武汉,430061
刊名:
湖北中医学院学报
英文刊名: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年,卷(期): 2004,6(4)
参考文献(4条)
1.维健中医饮食营养学.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简史 1992
2.钱伯文中国食疗学.我国食疗专著和有关文献介绍 1987
3.王晓道教服食药与中医食疗[期刊论文]-中国道教 2003(01)
4.金炳镐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[期刊论文]-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1(04)
引证文献(1条)
1.王钦鹏.蒋应时《内经》饮食养生研究概况[期刊论文]-黑龙江中医药 2007(6)
本文链接:http://d.g.wanfangdata.com.cn/Periodical_hbzyxyxb200404034.aspx
授权使用:都晓东(wfqinghua),授权号:6ca8bec4-b3eb-4391-a7cb-9dcb015a8434
上一:道教的幸福观
下一:抱朴子葛洪的养生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