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益姆膏
益姆膏历史渊源
“益姆膏” 为道教名药。起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广阳镇道教名山三贤山道观(今金顶道观),属道观历代道长秘传之纯天然中药膏剂,是由百余种中草药经古法炮制而成。历史上该药除道观道人自用以强身健体之外,常舍药布施于方圆患病的黎民百姓,自问世以来即深受四方信众及百姓的喜爱,上门求药者众,更因其实效而声名远播。
据考证,“益姆膏”其最终成方历史已有百余年,然其传承、演变应有上千年的古老历史。道教中医学养生文化源远流长,“医乃道之绪余”。——自古以来,中国素有“医道同源”、“十道九医”、 “医道通仙道”之说。医、道两家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相近,都以阴阳、五行、精气三大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基石,有相通的语言文化,所探索的都是人体科学,医家侧重于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,而道家则以修炼成仙为最高境界。在中国历史上,众所周知的“抱朴子”葛洪、“药王”孙思邈、皇甫谧、陈延之等人,既是道士,也是医学家。道教哲学,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刻。道教“无为而治”、“虚而无形”、“精、气、神”调和的哲学思想,既构成了道教养生的理论基础,又融通于中医养生学之中,中医养生的“不妄作劳”、“精神内守”、“形恃神而立”的思想和原则与道教哲学一脉相承。道家特别注重医学以及养生延寿之术,因为他们认为要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,必须先祛病健身。因而许多道家通过对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,创立并发展了与传统中医学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道家医药学说、医疗技术及养生理论。
三贤山金顶道观各代掌门及道人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,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,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法及药方。 “益姆膏”即为金顶道观历代道家长期修道行医、并经实践验证而传承下的独特中医学养生瑰宝。
益姆膏名字含义
“益姆膏”圣方为道教先人命名,蕴含无上效用含义——“增益本体、、固本求源、庇佑身心、导引经络”。
“益”——— 为“增加、补益、有利、加固” 之意。
“姆”———为“保护、庇佑、本体、引导” 之意。
“膏”———为中医八种独特剂型之一,历史久远。
关于中医膏方之历史
膏方亦称膏剂。是中医常用八种剂型——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、酒、露、锭之—。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外敷膏剂。不仅能治某些疮疡、皮肤等外科疾患。而且也能用以治疗不少内科病症。而内服膏剂则更可以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等临床各科。由于使用方便、疗效显著、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。长期以来膏方对保障人民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。
膏方已有很悠久的历史。早在战国秦汉时期《黄帝内经》即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。如《灵枢痈疽》篇说“发于腋下赤坚者,名曰米疽,治之以砭石,涂以豕膏,六日已、勿裹之。”又在《经筋》篇说“治之以马膏、膏其急者、以白酒和桂、以涂其缓者。”可见我国在二千年前医家已用动物油脂、白酒、桂、涂在皮肤上、用以医治疾病。《后汉书方术传》有关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的记载,“若在肠胃、则断截湔洗、除去疾秽。既而缝合、敷以神膏,四、五门创愈,一月之间皆、卜复。”这段文字介绍了当时华佗进行肠胃的切除手术、缝合以及用神膏外敷、促使创口加快愈合的整个过程。及至晋代《肘后百—方》在“莽草膏”使用方法中指出“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。”“裴氏五毒神膏”中说“温酒服如枣核一枚。”此时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、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。唐、宋时代对膏方的制作、使用方法、续有进展。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指出:‘例曰、凡作膏、病在外............火灸摩之、在内温酒服。”并对“卫候青膏”、“神明青膏”等的服法作了详细的规定。明代《御制饮膳调养指南》用人参、生地、茯苓、蜂蜜制“琼玉膏”;用枸杞子制“金髓煎”;用天门冬制“天门冬膏”等。均规定以“慢火熬成膏”,并认为能“延年益寿、填精补髓、发白变黑、返老还童”。说明膏方具有抗老延年功能,为清代膏方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。到了清代,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。而《理瀹骈文》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膏方专著。书中对膏方的治病机埋、配制工艺、应用方法等,均作了详细的论述。不仅对治疗疮疡、皮肤疾病作了介绍,而且还记载了治疗哮喘、血证、呕吐、泄泻、黄疸、水肿、消渴、疟疾、白带、难产、慢脾风等内、妇、儿科等疑难杂症。又介绍用膏药外贴于胸口、脐上、下肢等贴敷疗法。指出外治之理, 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、亦即内治之药。所异者法耳。”将内、外二法融汇贯通、颇具特色。现代除临床外科应用膏方日益奉富多采外、并发展前人经验、形成补虚疗疾、复方多味的“膏滋药”。例如《张聿青医案》中有近三十例膏滋方治疗血证、眩晕、遗精、哮喘、不孕、痛经等病。《丁廿仁医案》中的膏滋方案例虽然不多、但辨证细致、论述精辟、理、法、方、药严谨、足资我们学习借鉴。